——阜阳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新征程的战鼓已然擂响。经历过“每个人都了不起”的2020年,关于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又一次书写在阜阳大地上: 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的比重由2015年的5.1%上升到7.1%,位次由全省第7位上升到第5位;年均增长9.2%,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657家,总数居全省第4位;年产值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家,培育出1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 2020年104项新产品被认定为安徽省新产品,年度认定数首次破百、全省第二;共建成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0家。 2015年至2019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超千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5.3个百分点,占比居全省第5位,阜阳市在全省民营经济考核中始终保持前五的成绩,2018年排名全省第1。 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背后是阜阳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懈努力,通过不断优化产业形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13581”,抬“龙头”树标杆 位于阜阳市太和经开区的安徽一帆香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出口薄荷系列产品的企业。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市场的冲击,企业在“13581”培育政策支持、引导下,积极推进产品提档升级,深挖国内消费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产品由以大部分出口逐步转向以国内市场销售为主。 “去年,我们的产品内销占比,由30%提升到了70%以上。”安徽一帆香料董事长祝飞表示,抢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先机,企业生产效益持续向好,一举跃上了产值10亿元新台阶。 安徽一帆香料有限公司是去年阜阳市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的四家企业之一。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头企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强,可以促进产业链延伸,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龙头企业越大越强,产业链就越丰富,产业带动性就越强,产业集群辐射力就越大。 2020年,阜阳市启动实施工业企业“13581”(即年产值10亿元、30亿元、50亿元、80亿元、100亿元)龙头培育工程,以园区为载体、企业为主体,坚持政府引导、目标激励、分级培育、一企一策,集中优势资源,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发展上台阶,力争通过3-5年努力,全市龙头企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工业经济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聚焦分批确定的63家“13581”培育企业,结合发展形势和企业发展实际,阜阳市逐企业“量身定制”培育方案,坚持月调度通报制度,通过领导包联、部门服务,“一对一”解决培育企业发展难题,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加快发展。 “去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阜阳市工业企业“13581”龙头培育工程实施意见》,细化落地奖励政策。”阜阳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引导培育企业用好各类奖补政策。仅去年,63家培育企业获得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约1亿元。 真心实意的帮扶、真金白银的支持让纳入培育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除一帆香料外,去年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还有3家。 在太和经开区肖口绿色新能源产业园,成立于2016年的奥能金属材料不断加大技改升级力度,年产10万吨电解铅及稀贵金属综合回收项目顺利投产。去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 在阜阳界首高新区,凤杰金属通过技术改造,专注于废旧电机、农用机械、五金电器等的拆解、回收、研发再利用,可实现年产10万—15万吨炼钢炉料,去年产值超过10亿元。 在颍东经开区,成立于2012年鑫林电器以电视机冲压钣金件为主,逐步发展电视机生产。去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企业投资上亿元用于新产品研发,新增了音箱、耳机、麦克风、线材等电视机关联产品的生产,勇闯国内外市场,去年实现产值15.7亿元。 浓厚的培育氛围、精准的培育举措,让“13581”龙头培育工程成为阜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去年,63家纳入“13581”龙头培育工程的企业实现产值55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9.8%,同比增长14.4%,高于全市平均10.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2.6个百分点。阜阳市超10亿元企业达到了35家,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 项目建设,为“阜阳号”加足马力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后发优势,就抓住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 阜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抓项目不动摇,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狠抓工业重点项目提升行动等六大行动。 2020年产业项目年工业重点项目提升行动150个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新开工56个、竣工49个,超额完成年初预定新开工30个、竣工30个的目标任务。其中,50个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32.1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1.7%。阜阳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南都华铂锂离子电池绿色高效循环利用项目、华润电厂二期项目、天邦食品年屠宰加工500万头生猪建设项目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体建设有序推进。 今年,阜阳市围绕“554”产业发展计划,常态化开展“产业项目年”建设活动,实施新一轮工业重点项目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力争早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坚持“抓大不放小”,实施一批500—5000万元工业项目,加快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发展态势。推进技改项目三年滚动计划。按照“干着今年、备着明年、想着后年”的思路,统筹衔接2021年工业项目投资计划和“十四五”规划,制定技改项目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及早谋划明年拟实施项目,完善项目储备库,形成接续不断、滚动实施的储备机制和良性循环体系。深入对接合作。认真贯彻落实《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554”产业布局和龙头企业,加大工业招商力度,深入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打造长三角区域产业扩张转移“首选地”。 大投入、大项目、大招商,政府强有力的有形之手,让无形之手信心倍增,一批市场主体雄心勃勃。在2020年安徽省民营企业制造业综合百强等3个百强榜单中荣获39个百强席次,入围数量全省第二、皖北第一。 科创为本,赋能产业“含新量” 在阜阳市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填补空白”无疑是高频词。安徽省一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来源于清华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阜阳市首家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为泡沫铝国家标准牵头制定单位,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第二名,完成的“孔结构可控的泡沫铝连续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团队研发的电磁屏蔽型特种泡沫铝材料,应用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人造太阳”系统电磁屏蔽,解决了世界最强交变电流的电磁屏蔽问题,填补了国际空白,产品还被用于2022年冬奥会冰球馆等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 阜阳市还不断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跃度日益增强,目前已建有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颍东工作站、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颍泉分中心、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颍上分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在临泉县设立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皖西北综合试验站,安徽省农科院皖北分院落户太和,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分别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科大先研院等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创新中心和基地等。吸引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阜创新创业,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下一步,阜阳市将加快实施产业创新升级行动,以“新”驱动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依托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引导传统行业企业,加大创新设计在产品、系统、工艺流程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传统产业生产工艺提升项目,推动传统行业企业在质量、效率、动力提升上取得新成效。支持企业开发应用先进制造工艺,组织开展产品品质提升行动,培育一批阜阳制造精品。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提高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 新奋斗成就新伟业,新作为开启新征程。在谱写新时代阜阳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奋斗进程中,阜阳市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通过建设持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为安徽制造强省建设厚植新优势!(张蕾娜) |
潮音飞扬、礼乐文王!6月22日,首届文王贡酒粉丝
为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助力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6月7日上午,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税务局、阜南县鹿
寒窗十二载,金榜待题名。2025 年全国高考于 6 月
2025年5月24日,在第21个“世界肠道健康日”到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