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企业网

阜阳企业网 首页 资讯 创业人物 查看内容

特色蔬果富乡邻

2020-9-2 08:51| 发布者: 阜小企| 查看: 2947| 评论: 0

摘要: 8月28日,记者来到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井孜村,蓝天白云下,一排排蔬菜大棚铺展开来,蔚为壮观。蔬菜大棚内,村民们有的在整治土地,有的在给刚出苗的生菜喷水,有的在播种豆角种子,一派火热的劳动场景。 ...

8月28日,记者来到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井孜村,蓝天白云下,一排排蔬菜大棚铺展开来,蔚为壮观。蔬菜大棚内,村民们有的在整治土地,有的在给刚出苗的生菜喷水,有的在播种豆角种子,一派火热的劳动场景。 

“井孜村地处三合镇政府附近,水土丰沃,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另外,村子背靠阜阳农产品物流中心,距阜城也仅有10多分钟车程,便于农产品外运,非常适合发展蔬菜产业。”井孜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姜传禹介绍,近年来,井孜村聚力把蔬菜产业打造为当家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含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水果种植,辐射带动井孜村一般农户450户、贫困户58户参与,全村蔬果种植基地达到1050亩,亩均收益达3000元至1万元,昔日的贫困村挂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进挡”。

在井孜村,说到早一批种植大户,大家都会提到刘新杰和马涛,他们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一个是南开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2016年,在外务工多年的刘新杰拿出积蓄,在家乡建了10多个大棚种植西瓜。虽然因技术经验不足和市场开拓不利,当年种的西瓜“卖了一半、扔了一半”,即便如此,加上大葱和种植的其他蔬果,扣除土地租金、人工等成本,刘新杰当年还是略有结余。尝到甜头的刘新杰开始逐步扩大规模:2017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刘新杰家庭农场流转土地50亩,种植西瓜、甜瓜、生姜和蔬菜,2018年,规模增至100亩,今年达到230余亩

 在刘新杰看来,家庭农场规模扩大如此顺利,有自己的辛勤付出和父老乡亲的支持,更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扶贫工作队的引导和帮助。

 “镇村干部、扶贫工作队都很关心俺,隔三岔五就到农场里来看看。只要有问题,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帮着解决。”刘新杰告诉记者,去年,他的家庭农场毛收入超过260万元。

“刘新杰为人踏实、勤劳,有想法、有梦想,是发展蔬菜产业较合适的带头人之一。村里通过协调流转土地、鼓励贫困户带资入股、整合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等方式,帮助刘新杰解决用地、用工和资金等问题。此外,镇村还组织包括刘新杰在内的种植大户外出学习先进技术、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科学技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井孜村党总支书记郭明说。

随着农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刘新杰不仅实现了让妻子儿女过上好日子的梦想,还带动了更多群众增收。他以每亩每年1400元的租金流转乡邻的土地,并优先聘请乡邻特别是贫困户到农场务工。目前,长期在农场干活的人有30多人,高峰时期有60多人,其中贫困户有10多人。

同样带动贫困户种植蔬菜的还有马涛。今年35岁的马涛,2015年,因家庭缘故,原本在南开大学任职的他和妻子刘宁决定辞职,返乡创业。目睹阜阳城市巨变,看准当地肥沃土壤,他们琢磨:现代农业,值得一试。

2016年,马涛流转了300亩地,种植大棚蔬菜,并创办了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自己肯吃苦,政策有扶持,马涛的事业越做越红火。目前,马涛的基地建有配套冷链仓储、分拣包装中心、电商物流中心、产品展厅、办公用房等设施,以阜阳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进行全国蔬菜统筹统销,年交易额3000万元。但马涛不满足,在他眼里,家乡还有很多农民守着“一麦一豆”过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要让他们也鼓起腰包、过上好日子。

村民张加林,老伴、儿子早年不幸去世,独自拉扯年幼的孙女生活,日子过得清贫。在马涛的种植基地,张加林找到了增收脱贫的门路。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除草、收割、日常管理,一天100块钱工资,月底还发200块钱奖金和米面油。”稳定的收入让张加林脱了贫,孙女上学期间的费用也在马涛的帮助下有了着落。

在万联农业公司,像张加林这样,既能顾家又能上班拿工资的贫困户共有15人,人均年收入1.6万元至3万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更多农民拥有一技之长、摸准致富门路,马涛对到种植基地来学习蔬菜种植的农民进行培训,并免费提供种子、肥料等农资和销售帮扶,目前已累计培训超1000人次。

  

来源:学习强国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登录之后发表您得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