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企业网

阜阳企业网 首页 资讯 民生焦点 查看内容

临泉:搬迁村搬来的好日子

2020-9-24 08:22| 发布者: 阜小企| 查看: 4039| 评论: 0|原作者: 王建|来自: 人民网-安徽频道

摘要: 易地扶贫移民安置是近年来党的一项惠民富民政策,怎样才能让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搬出穷窝窝,走向富裕路,电力为接下来的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做强扶贫产业等多种政策措施注入强劲动力,用 ...

  易地扶贫移民安置是近年来党的一项惠民富民政策,怎样才能让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搬出穷窝窝,走向富裕路,电力为接下来的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做强扶贫产业等多种政策措施注入强劲动力,用根根引线架起党与群众的连心桥。


  初秋一大早,家住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陶老乡的村民田飞像往常一样在自己的种植农场转悠起来,这成了他现在的生活习惯。他说,看到种植的瓜蒌棚上满眼金黄,棚下鸭鹅成群,这种田园式的生活让他有极大的满足感。他这种满足感从他的言谈中都能“溢”出来,流淌在笑容里。
  “现在生活安定了,不像原来住在‘埂’上的时候,三间房子没有院,屋里看到河对面。”田飞的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原来居家生活环境的写照。“洪河堤坝堤陡坝高,全是泥巴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有个头疼脑热的,去医院很不方便,买个油盐酱醋,得跑半天路,小孩子上学更是难上加难。”说起原先在洪河堤坝上居住的日子,田飞感慨不已。
  田飞的家乡陶老乡地处该县域南部,与河南省新蔡县、淮滨县隔河而临。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的洪河穿境而过,汇入千里淮河第一坝“王家坝”。田飞原来住在洪河边田湾村,1975年发洪水,那一年他8岁,他随父母及乡亲们为躲避洪水,搬到洪河大堤上搭起庵棚居住,后来盖了三间瓦房,这一住就是40多年。在这40年里,田飞也由懵懂少年到以后的外出打工,一路走来,心里一直有个愿望,盼望着能有一个“吃水手一拧、大路平整整、晚上亮腾腾”,水、电、路样样通的“家园梦”。
2016年,当地制订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方案》。方案对住在洪河堤顶的陶老乡、艾亭镇的早里村、南天门村、徐大村、桃花村、艾西村五个村一些居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那段项目设施建设的日子里,供电、供水、交通等各路大军,齐聚各安置建设点,为易地搬迁扶贫户搭建“梦想家园”。当时,在杭州做小生意的田飞听说自己家虽然不是贫困户,但家乡居住环境大变样,便把在杭州开的一个小超市交给妻儿打理,回乡来实现自己的“家园梦”。
早里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环境美好,去年刚开春,田飞搬到早里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附近居住。当当地供电所的电工师傅们为他接通早已安装好的电表电源时,他的心里就像那灯光一样明亮亮的。
  “现在用电方便了,供电部门把机井动力电扯到地头,浇水不愁!你看看我种的瓜蒌,个个都在半斤以上!”在地头,田飞手里托着黄澄澄还没有采摘的瓜蒌说。
今年年初,他从别人手中转租了100余亩土地,成立“田飞种植农场”,进行种植、养殖产业。“我今年种植了70亩瓜蒌,这东西附加值高,瓜子可以用来做‘炒货’、瓜皮可以当中药材,全身都是宝!这几年行情还比较稳定,今年夏季雨水较大,我们这地方地势比较洼出现内涝,有坏果现象,但是,保本略有盈余还是不成问题的。今年刚干种植这一行,经验不足,种植太单一,不能抵御种植风险。明年,我准备在西边种植‘蟠桃’、在南面趁低洼地挖鱼塘养鱼、虾,到明年你们再来我这农场就不一样了!”田飞的话里充满自信,这份自信源于党的富民政策做支撑,他腰板挺得硬硬的。
  清晨的早里村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清新而又静谧。一排排白墙黛瓦的联排二层小楼整齐划一,屋顶上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几缕炊烟飘散在晨风里,透着人间烟火的温馨。
  村民吴菊英一大早吃点早饭,就急匆匆地往厂里赶,说是去上班怕迟到了。吴菊英上班的地方是陶老乡早里就业扶贫车间“振宇制衣厂”。
走进扶贫车间,三十余位工人正在操作电动缝纫机进行羽绒服的订单加工。该厂负责人谢俊说:“现在主要订单都是内销加工。受疫情影响,今年外贸服装订单少了,虽然内销加工利润低,但有订单,机器、工人都闲不住。”
  在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富民工作中,当地政府还把建设扶贫车间作为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的另一渠道,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政府投资在每个安置区附近单独规划建设一个不少于500平方米的标准化扶贫车间,供电公司结合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对各易地搬迁扶贫车间点所属台区进行技改,架设线路,把电送到车间,筑巢引凤吸引资金技术投资办厂。让搬迁户中有劳动能力的通过专项技能培训,优先到扶贫车间就业,盘活富民增收这盘“棋”,使搬迁来的农民,留得住、能致富。
  “振宇制衣厂”就是筑巢引凤引来的“金凤凰”,谢俊家住当地周庄行政村,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在外地打拼多年的他有了回乡创业的打算。他的这种想法正好和扶贫车间招商活动不谋而合,于是,他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家乡,准备在这片热土上挖金掘银,让乡邻乡亲共同致富。
“现在厂里有三十多位工人,有十几位是贫困户。都是附近村庄的乡亲,他们都是年龄偏大或者身体不好,不能出门打工。现在他们不用出外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有些熟练工每月能挣三千多元。吴菊英就是早里村的贫困家庭,她本人身体不好,在车间做些拆线头、整理面料一类的杂活,一个月也能拿到一千多元的工资。”谢俊说。
  车间的电动缝纫机还在“哒哒哒”地响着,吴菊英正忙着填充制作羽绒服的鸭绒。可以看出,她对搬迁后的新生活很是满意。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登录之后发表您得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