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企业网

阜阳企业网 首页 资讯 创业人物 查看内容

安徽太和:水乡洪河桥 鱼肥稻花香

2022-10-3 17:42| 发布者: 阜小企| 查看: 2418| 评论: 0

摘要: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洪河桥镇,阜阳辖内最南端。这里地处洪河入淮口,堤坝、平原、洼地三种地貌并存,220国道穿境而过,被称为阜阳“南大门”。在洪河治理时留下的两段洪河故道上,明清省际商贸重镇白塔集、民国时期 ...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洪河桥镇,阜阳辖内最南端。这里地处洪河入淮口,堤坝、平原、洼地三种地貌并存,220国道穿境而过,被称为阜阳南大门。在洪河治理时留下的两段洪河故道上,明清省际商贸重镇白塔集、民国时期军用机场旧址、嵌入安徽境内的河南村庄、难得一见的鸬鹚捕鱼,都值得到现场一探究竟。夏去秋来,天气渐凉。记者深入洪河洼地最下游的洪河桥镇,看星罗棋布的沟塘洼地,品洪河人家的草鱼龙虾,感受豫皖交界处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老洪河畔白塔集

从阜阳市区向南出发,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就到了阜南县洪河桥镇。在集贸市场南侧,一座大桥横跨洪河两岸,这里是连接豫皖两省的重要通道,大桥南侧就是河南淮滨县王家岗乡。

在宋元时期,从阜阳到信阳并不从洪河桥过河,而是选择距离地城镇更近的白塔集渡口。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首领刘福通从河南方向经白塔集码头一路向北,放火烧掉设在地城镇的颍水县城,白塔集因距离颍水县城较近,水运码头和集市贸易很快发展起来。明嘉靖年间,南北客商云集于此,集资建造了一座白塔(清末倒塌,2014年当地群众筹资重建),白塔集由此得名。

清末民初,白塔集是阜阳南乡南渡洪河的必经渡口。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后,因政治、军事需要,阜阳南乡修筑了5条土路,其中,阜地官道(阜阳地城)是阜阳进入河南省和大别山区的必经之路,往返洪河两岸都需要在白塔集乘坐渡船。

抗战期间,李宗仁取得台儿庄大捷后率部入鄂,曾带领指挥机关从白塔集渡口过洪河向潢川方向转移。1942年,民国政府在地城西南李家集(今属洪河桥镇)新建一座飞机场,有军用飞机起降,后来被黄水淤平废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河桥属于地城区管辖。196812月,洪河大桥建成通车,这里逐步发展成为省际交通要塞。197910月,因境内建有洪河大桥设洪河桥公社,后来撤区并乡,一直发展到如今的洪河桥镇。

河南飞地从何来

这两天,家住洪河桥镇的王中亮喜得千金,和附近村民不同的是,爱人住院分娩、医保报销全部要去洪河南岸的淮滨县人民医院。原来,他所在的王湾村六队、七队属于河南省淮滨县栏杆镇管辖。这块飞地的形成,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的洪河治理工程。

洪河上游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蜿蜒前行,流水湍急,在临泉县艾亭镇张湾村进入安徽阜阳境内后,平原地带流速减慢,弯曲较多。每当上游山洪暴发,下游的临泉、阜南便成泽国,223平方公里的洪河洼地由此而来。

1951年,国家开展大规模水利兴修,阜南、临泉两县先后出动民工18万余人次疏浚洪河主河道,对弯度较大的马家湾至孟家园等6个河段实施裁弯取直工程,将流经临泉、阜南两县的180公里河道缩短至70公里,使泄洪流量从600立方米/秒升至1050立方米/秒。

洪河是豫皖两省的界河,王中亮所在的王湾六队地处洪河故道南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于河南省地界。洪河裁弯取直后,王湾六队、七队处在新老洪河之间,2007年之前并未规划村庄。两个村民组的群众隔着洪河种地不方便,2007年统一搬到这块飞地建房。王中亮说,这里供电、供水、通讯都依靠阜南,手机号码是阜阳的,只有办事才去淮滨。


 


淮河人家稻虾香

洪河桥镇地处洪河洼地最下游,辖内有两处洪河故道和连片的低洼地,适合发展适应性农业,稻虾共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白集村同乡种养专业合作社,2300多亩水田被分成一个个30亩左右的田块,中间种植水稻,四周是环形虾塘。

31岁的刘继林以前在上海务工,2016年加入合作社,他有3口虾塘,占地103亩。“20223月投的虾苗,入夏后开始捕捞,每天都有收获。刘继林说,水位高低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加以控制,现在虾塘水深1.5米,稻田水深20厘米,龙虾可以进稻田里觅食。9月份水稻成熟前半个月,把水位降下去,龙虾自然就回到塘里来了。

眼下,水稻进入成熟期,龙虾也到了一年中最肥的时候。每天晚上放地笼,第二天一早收网,每个地笼都收获满满。这段时间行情不错,龙虾22元一斤对外批发,有多少要多少。刘继林说,比起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虽然辛苦,但是回报很丰厚。

为提高当地小龙虾知名度,洪河桥镇从2017年开始,每年618日在白集村定期举办龙虾节,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小麦的收益可以冲抵土地流转费用,水稻一亩地约1500斤,加上龙虾节和平时卖龙虾的收入,一亩地一年平均可以挣3000元。白集村同乡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成功说。


 


洪河洼地放鹰人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地处洪河入淮口的洪河桥镇,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以三面被洪河故道环绕的新庄村为例,全村4000多亩低洼地,有十分之一发展水产养殖。直至今日,这里还有人驯养鸬鹚,把捕鱼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在沿淮地区,人们习惯称鸬鹚为鱼鹰。趁着傍晚凉快,63岁的村民张修友装好一船鱼鹰,到村口池塘一试身手。他驾驶电动三轮车,来到孟凡杰的50亩精养鱼塘,用塑料桶挨个给鱼鹰灌漱口水,再把它们的脖子一个个扎起来。我爷爷那一辈就开始用鱼鹰逮鱼了,父亲干了一辈子,我也干了40多年。张修友说。

只见张修友脚踏着船,用竹竿沿着船舷两侧轻轻一拨,8只鱼鹰纷纷跳下水。一个猛子扎下去,片刻浮出水面,向内钩的长喙里夹着一条拼命挣扎的鱼。看到鱼鹰凯旋,张修友娴熟地把竹竿递过去,鱼鹰便顺势抓住竹竿回到船上。只见他用手抓住鱼鹰的脖子,鱼鹰便乖乖地把鱼吐出来。以前这一片有不少养鱼鹰的,现在加上我家还有两家,很多人都出门打工了。张修友说,洪河湾里沟塘比较多,有水就有鱼,有鱼就有美味。

张修友拿出船里的几条鲜活乱蹦的鱼,晚上要在孟凡杰家喝一杯,红烧鱼块、清蒸鳜鱼、糖醋鲤鱼,都是上好的下酒菜。你们晚上都别走,我让老伴烧几个拿手菜,给她个机会露一手。孟凡杰年近六旬,穿着红色格子衫,经营鱼塘几十年时间,每天早上都要去阜南县城卖鱼。他见多识广,说话客气,言谈举止间带着洪河人家特有的亲切、厚道。

一盘盘香味扑鼻的农家鱼鲜上桌后,看老哥俩伸手划拳,听沿淮地区熟悉的方言,再喝一口鲜香的鱼汤,那种感觉,一个字:美!


来源:阜阳日报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登录之后发表您得观点!